我国拥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,在过去的很多朝代中有着不同的流通货币。经过日积月累的收藏,郑秋生所收藏的古钱币越积越多,他的家中俨然成为了一个古钱币的博物馆。
“
我国拥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,在过去的很多朝代中有着不同的流通货币。而到了今天这些货币的收藏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。在
钱币收藏界有这么一个人,经常手中拿着一个放大镜,研究着眼前放着一堆的
古钱币,它就是钱痴”的郑秋生。而这位老先生在收藏之前还种过地,当过兵,干了许多的其他行业,但是他的收藏史却有长达40多年。与很多的藏家相似,郑秋生在生活中极为节约,除了一些简单的日常开支以外,它的全部工资积蓄都是用来购买收藏
古钱币,月光族已是他生活的常态。除了这些以外,其还订购了全年的《中国钱币》期刊,对
古钱币的关注度很高。经过日积月累的收藏,郑秋生所收藏的
古钱币越积越多,他的家中俨然成为了一个
古钱币的博物馆。所以很多人在谈论到
古钱币的收藏之时就会联想到他。
“无终”三孔布(战国)
1986年襄汾县出土。三孔布通高5.4厘米,重7.3克。首、肩、裆、足均为圆形,在首及两足端处各有一圆孔,面文“亡冬阝”释“无终”;背文“十二朱,十三”,属战国晚期赵国铸币。无终为赵国地名,今地在河北省蔚县境地。三孔布是战国布币中最珍罕的品类,山西博物院藏。
端详古钱,琢磨古钱,他从来也没有烦过
手里一柄放大镜,桌上一堆古钱币,人称“钱痴”的郑秋生仔细地一枚一枚查看着手指间的古钱。通常,这是他一天的开始,也是一天的结束。端详古钱,琢磨古钱,他从来也没有烦过。
63岁的郑秋生,种过地,当过兵,搞过物价工作,40余年间从收藏到研究,他痴迷古钱币的心始终未改变。走进郑秋生40多平方米的旧居室,目睹他极为简陋的旧家具、以及满屋分门别类、陈列有致的古钱币,记者顿感诧异与震撼。
郑秋生指着4枚古钱告诉记者:“这是近日整理陈年旧藏的钱币资料时,发现的商周时期以‘钱’为单位的青铜环钱和鎏金贝珠钱,小巧精美,方便流通,曾是当时市场交易的主导货币,可以填补商周时期钱币史上的一段空白。”
童趣 得到第一枚古钱
郑秋生童年时,临汾一带的小孩儿过年流行玩打蛋子驰钱游戏,即在20米处放一根木头,在10米处栽
铜钱,有几个人玩就栽几枚,轮流坐庄。打中蛋子者所栽铜钱全收,打不中者驰倒一枚铜钱归己,全打不中者,铜钱全归庄家。少年郑秋生手气好,常能打中蛋子赢得铜钱。过年大人给压岁钱,他也只要铜钱,到当兵时,他已积攒了200多枚铜钱。
郑秋生读一年级时,祖父看他特别喜欢
古钱,便将2块
铜元和3枚康熙“同、福、临”套字钱给了他,并且叮嘱:“这套
古钱有同、福、临、东江、宣、原、苏、蓟、昌、宁、河、南、广、浙、台、桂、陕、云、漳,集全得花十斗麦子的钱。我教书挣得钱少买不起,等你长大以后设法买全吧。”从此,他谨记祖父的嘱托,处处留意,几十年间收集到康熙的全套字钱和部分顺治的字钱,时常把玩,爱不释手,最终还是把
古钱收藏重点放在夏、商、周的钱币上了。
打工 购得心仪的古钱
1981年,郑秋生转业到临汾物价局工作,每月行政21级工资68元,除却简单家用,几乎全部用来收购
古钱币,月光族是常态。早年间,郑秋生给农民照一张相片能换得一枚铜钱,随着人们的文物意识越来越强,他收购
古钱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。为了筹钱买
古币,他利用业余时间到处打零工攒钱,扛水泥、搬生铁、写标语、做广告……每每用辛苦挣得的钱买到心仪的古币,惬意的舒畅总会化解他心中的苦楚。
1983年的一个星期天,郑秋生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临汾西山后土门东山贺家庄的8个乡镇,骑行70多公里在基层供销社收购古钱币。路途中自行车爆胎,又赶上下雨,带的干粮也吃完了,只好挖农民地里的红薯吃,临走在红薯坑里埋上5分钱。早上六时起程,晚上十时才回到家,看着一天收到了10枚喜欢的样钱,他觉得没有白辛苦!
一个星期天,郑秋生在临汾地区日杂仓库的杂铜堆中挑拣钱币,一位姓牛的保管说好下午五时开门放他走,没想到回村喝酒把他忘了,次日早上八时开门走货时才发现他在库房内关了一夜,害得郑秋生老伴找了他一晚上,还报了公安局。好在,他挑选到几十枚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的古钱样品,留下一段啼笑皆非的趣事。
也是一个星期天,郑秋生骑着摩托车去翼城、曲沃、襄汾、侯马寻找钱币,走到襄汾陶寺车没油了,只好推着摩托车走了五六公里路。傍晚时,他向一位牵牛回村的老人打听哪有加油站,得知他收购古钱,老人便领着他到自己家看一个铜铃,见他想要就开价50元,他却给了100元。回家后查阅资料,考证铜铃应是尧、舜、禹时期的一枚珍品古币。
痴迷 多番探寻古钱究竟
1984年,《中国钱币》杂志创刊,郑秋生订了全年期刊。次年初,他带着1号、2号夏庤币和连珠币(见图)到北京的杂志社向专家求教。专家惊奇地指出资料图录中没发现这几枚钱币,大概确认为战国以前的古钱,叮嘱他保管好这3枚古钱。
1985年国庆节期间,郑秋生又带上这3枚古钱去了西安。在钟楼古钱店,老板想用一个宣德炉和一块铜镜同他交换未得。在八仙庵古钱店,相熟的古钱专家范师看后认为是西周前期甚至更早的钱币。当时,有两名上海钱币藏家也在挑选钱币,想通过范师协商出5000元购买这3枚古钱。见此,郑秋生愈加觉察出古钱的珍贵,更不愿出手。之后数十年里,郑秋生断断续续收集到夏、商、周同类钱币几十枚,均成系列并能重量相权,有的钱币甚至花两三万元买1枚。#p#分页标题#e#
#p#副标题#e#
日积月累年加,郑秋生收藏的古币越集越多,探寻古钱究竟的兴趣也日趋浓厚。一日,他望着桌上几枚不同年代的古钱,想到郭沫若断定古币的一句话:“ 玉为上币,金为中币,铜为下币。”看似简单,断币却难,郑秋生下定决心,系统学习古钱币知识。
从临汾物价局副局长岗位上退休后,郑秋生到山西师大图书馆当起了保安。3年期间,他尽可能利用所有的机会和业余时间向专家老师求教,对应自己的古钱藏品,查阅大量史书和专业资料,了解每一枚古钱珍品的来龙去脉。如他在临汾市南部汾河西岸挖沙时发现的5枚夏庤币七号,应为当时在汾河流域市场上流通的最小货币;又如他横跨30余年间从砖窑民工手中购得的1号至7号铎币均为文字兴起时的货币;他收得的桥币也称磬币,使用年代应在夏末至商周时期的千余年内。
郑秋生让记者看他珍藏的几枚圆孔圆钱:“这些钱极其珍贵,知之者甚少,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石壁和玉璧。外圆是天,内圆是地和人,日中为市,各求所需,人随天地,择地公平交易。”
数十年间,郑秋生收购古钱的足迹遍及山西、陕西、河南、河北、以及山东等地,收藏的古钱珍品种类日渐丰富。岁月留痕,将他收藏的古钱浸润出厚厚的包浆,古钱更老了。岁月亦有情,浸脱了少年郑秋生的稚气,也浸润出他厚重的学者气质,他与古钱一起慢慢变老。
“想过这些古钱珍品的最终去处吗?”
郑秋生沉思良久,凝视着记者缓言道:“应该是在博物馆吧?!”
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